每个人都有一个盖房子的梦想
我开始改建刚买的旧房子了,不光是为我自己,我想打造一个全新的住房模式。
所以,这几天连续利用几次讲演的机会讲我的想法,我发现我这个事情应该是干对了,房子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很重要的事。
其实真的很悲哀,我们拥有着着全世界最贵的房价,买来的却是千篇一律的鸽子笼。而且有可能为了这个鸽子笼,耗尽全家所有钱包的继续,还要背上一辈子的房贷。
就是个鸽子笼,我们也不能决定它长什么样子,因为都是千篇一律的塔楼、板楼;我们甚至不能决定装修长什么样子,因为越来越多的精装修。
装修是及其个性化的东西,配套装修完全忽视了人的个性化,因此也出现了交楼就拆装修重装的现象,造成了极大的浪费。
为什么有盖房子的冲动,因为我想改变住的逻辑。
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大院里长大的,邻居互相都认识,孩子们很容易就去邻居家里玩,父母没时间照顾我们的时候,就把我们交给邻居,也不会觉得不安全。
从这一点来说,那真是个好时代。反观现在,我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,也不要想象邻居之间能够互动,我们有没有想过,这是对的吗?
所以我希望把住房这件事情改成社群逻辑:
1、有没有可能创造一种模式是物以类聚的模式,共同欣赏、共同价值观的人住在一起,形成互助社区,而不是因为这个楼盘会涨价而去买。
2、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建设或者改建自己的房子,设计自己喜欢的房屋结构和装修。
3、造出真正的好房子:健康、舒适的房子,恒温、恒湿、恒氧、恒静、恒洁。
当我把社群逻辑讲出来以后,真的获得了很好的反馈,不少人跑过来和我沟通,非常有共鸣,这说明大家和我有类似的渴望,既然大家都想,我觉得这就是正确的事情,那就去做吧。
找个好领居--按照物以类聚的社群逻辑去居住
我一直很怀念我们小时候的大院文化,那时候我们都成长在一个个大院里,我是企业的家属院里长大的,邻居都很熟。
小时候,父母没时间管我们的时候,我们就去邻居家吃饭,大家互相都认识,那种安全感是今天比不了的,商品房出现以后,这种大院文化渐渐就消失了,一起住了好多年的邻居都不认识,社区生活也变得完全不同了。
我在想,人们可不可能因为互相信任、欣赏而住在同一个社区呢?我们有没有可能按照物以类聚的逻辑确定我们的住所呢?
这样交往会比较方便,孩子们也有一些共同成长的小伙伴,有一些公用设施,比如私人游泳池、烧烤场等也可以分摊共同建设,更大的有一些公用设施,比如说小型会所、小型图书馆等可以所有会员共同分摊。
想象一下,我们我们能在一个社区聚集20-100个家庭,这样的社群居住模式就可能被建立起来,每个会员需要缴纳一定的会费,这样就可以有专业队伍和设施形成相对普通物业更高端的服务,比如休闲、聚会,旅游,亲子学习等等,当然我们需要有社群公约,比如承诺加入互助服务,发挥特长、分享等等。
最关键是建立一个互相信任、互助、共同价值观、终身成长的一个社区,同时满足物理空间和精神的需求。
这样,就算是全职太太也有附近的、易于交往的社交圈子,孩子们也有邻居圈子,下了班,我们也有休闲的圈子。